第一期“AIGC赋能人机协同教学高级研修营”圆满举行

研修营结营大合影

  8月3日至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IT”)主办的第一期“AIGC赋能人机协同教学高级研修营”圆满举行。

  本次研修营的内容包括人机协同创新模拟课堂项目实战、Agent在教学场景下的实战、人机协同平台与大模型体验、一线教师大模型赋能教学案例的分享与探讨等内容。专家团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进宝、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王欢欢、CIT高级工程师朱立新、CIT大模型测评项目负责人达婷、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工程师陈虹宇;助教团队包括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袁梦同学,首都师范大学蒋黎同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王帅杰同学。

  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国各地的40余名中小学老师参与了本次培训。本次研修营不仅分享了前沿的理论与思想,共同完成了创新课堂的设计,更提供了一个能够让一线教师们共同探讨在AIGC时代下人机协同角色转变的平台。

研修营精彩回顾

8月3日上午

  破冰活动

  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迅速拉近了老师们之间的距离。活动伊始,各位老师被分为十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通过自我介绍、选取队名和创作团队代表画作等环节,迅速展示了团队的风采。在团队创作和分享环节中,老师们将个性化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号团队的团队名称“一以贯之”表达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教育交融中坚守育人使命的决心。二号团队的名称“君晓甄经”巧妙地将四位成员的名字结合为队名,谐音“真经”寄托了共同学习、获取真知的美好愿景。三号团队起名为“智行未来”则专注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提升教育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必要性。

  四号团队的成员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以成员所处的地理位置命名为“京沪穗青AI先锋队”,寓意全国各地的教育力量齐聚一堂。五号团队以“四加i对”为名,期望通过人与AI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一起赋能教育。六号团队则以“与梦同飞”展现跨越地域限制、学校与企业一齐提升未来教学效率的远大志向。

  七号团队紧紧贴合本次研修营的主题,使用AIGC工具,将团队成员、研修营主题共同输入给大模型创意生成了“智韵风华”的队名。

  八号团队以“八仙过海”寓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跨越山海,致力于教育振兴和国家建设。

  九号团队用“彩虹路”象征着打破传统教育壁垒的一条智慧之路。十号团队巧妙融合了团队内老师的省市,起名为“山河队”,也同样寄托着“山河远阔,人间星河”的美好愿景。

  这些创意名称和口号背后,不仅是老师们的智慧和团队精神的结晶,更体现了他们对人机协同赋能教育的憧憬和信心。

  专家讲座及案例分享

  在短暂的熟悉之后,来到了分享环节。

  张进宝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大模型基础知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张老师分析了在教育中应用大模型的可能性,提出了两个思路:一是技术整合课程,增强教师能力,二是从教育目标开始,增强教师智慧。最后通过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将人的独特技能与AI的能力进行优势分析,展示出人与AI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诸多可能性。

张进宝老师

  王欢欢老师分享的主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提示词技巧及教学应用。王老师对适合教师的AIGC工具进行了举例,并就如何写好提示词给出了策略,并通过几个实际案例展示了优秀提示词在提升任务效率方面的作用。

王欢欢老师

  清华附中国际部的高中地理老师康晓峰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应用具体的AI工具增强课堂互动效果、辅助分层教学并提供智能反馈。康老师介绍了三款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小工具,分别是curi.live、classcompanion.com和diffit.me。这三个工具分别可以用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中的实时互动、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管理和个性化教学、以及根据教师的需求生成不同难度的教学资源。康老师带领线下老师及收看线上直播的观众共同完成了三个工具的案例演示。

康晓峰老师

  北京中学的数学特级教师李舒宇分享的主题是:跨学科视角下二次函数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活动探究。李老师讲述了引导学生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数学建模活动。通过AI算法辅助进行学生数学基础能力调研,并结合大模型的分析结果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计划。

李舒宇老师

8月3日下午

  下午的活动是Agent教学场景实战。老师们在了解了Agent概念、主流框架、设计模式后,助教团队带领老师们进行了语文学科助手Agent的设计与实战。通过活动,老师们掌握了平台中相关组件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各组老师在自由跟练环节进行小组研讨,举一反三,提出了新的想法并付诸实现。

Agent教学场景实战

8月4日上午

  专家讲座及案例分享

  在第二天上午的活动中,共有两个专家分享和两个优秀案例分享。朱立新老师报告的主题是:AI教学工具赋能教师效率提升。朱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及学生个性化学习中的实际案例,帮助教师理解技术和工具在具体使用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朱立新老师

  达婷老师报告的主题是:面向人机协同教学大模型能力的评估和局限。达婷老师介绍了大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人机协同教学实践方面的新思考。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大模型测评在教育场景中的研究现状如何?如何定义教育场景的能力维度?大模型在教育中的实际能力如何?与人类教师的能力差异如何?如何基于人机各自能力的优势区合理分配教育任务?面向人机协同教学的大模型在不同学科的局限有哪些?

达婷老师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祝洁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小学语文、信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祝老师以五年级科学上册灭绝的远古动物这一课为例,分享了人机协同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讲述了如何通过人机协同教学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这一具体案例,最后介绍了基于数字画像的学习评价体系。

祝洁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一帆和宋安宇分享的主题是:AIGC赋能教学和科研。王一帆介绍了利用AI技术生成绘本故事的方法,探讨了AI绘画在中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中的应用路径。宋安宇讨论了如何对课堂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和行为编码工作,以此进一步来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他发现利用智能体进行编码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定的展望。

王一帆
宋安宇

8月4日下午

  在研修营中,每个团队都积极参与了人机协同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战设计活动。不同学科与背景的老师跨界合作,他们首先通过头脑风暴选定了各自的小组主题,然后共同探索了教育模式下的创新点,致力于实现大语言模型在人机协同教学中的核心理念。他们一同设计了创新模拟课堂,并详细规划了每个教学环节如何实现人机协同的交互。

  除了对课堂流程与内容的精心设计,老师们还巧妙地将AIGC工具融入创新模拟课堂中,例如融合了大语言模型,并设计了专属的AI Agent。在此过程中,专家团队也与每组教师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协助他们完成技术或设计上的优化与提升。

  最终,每个团队都成功完成了项目设计书,并进行了汇报与演示。汇报与展示环节采用了创新的抽签方法,由专家组王欢欢老师率先抽出一个团队进行展示,并由该团队抽取下一个团队进行点评,以此类推。这种教师互评的方式不仅增进了老师们之间的了解,还让他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修营不仅包含了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还特别邀请了大语言模型作为神秘评委。评估小助手按照给定的评价维度与细则,实时完成了对每个团队的评估。教师们在体验大语言模型的评价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人机在表达与评价中的独特差异。

头脑风暴

各组汇报

  活动最后,进行了AIGC赋能人机协同教学实践社群启动仪式和证书颁发。

AIGC赋能人机协同教学实践社群启动仪式
证书颁发

  活动结束后,部分老师们自发留下来交流此次研修营的感受和收获,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