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面对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自从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与挑战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使旧有教育体系发生整体颠覆,要以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着力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胜任力,共同探索并实践数字教学法,合规有序开展人机协同教学。一起来看——
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新诉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ChatGPT的问世,引发了全球热议。我和团队在2023年初进行了一项研究,对美国、中国、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教育中应用ChatGPT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应当以开放的态度审慎对待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更新教学理念,重视伦理考量,切莫引以为然。
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潜在教育不平等问题。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可能让技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研发的上下游之间产生技术权利不平等的问题,数据资产的占有与治理权矛盾也有可能出现。此外,数字使用鸿沟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不仅要关注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方面的差距,更要重点关注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态度以及这一态度导致的课堂教学中技术使用程度的不同。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变得日益复杂,技术的方法和目的之间发生断裂,错误虚假信息、算法的歧视偏见、隐私与数据泄露、技术滥用等技术风险正在系统中产生。然而,我们不能畏惧、逃避、甚至拒斥人工智能应用的现象,否则可能造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缺失,进而使师生缺乏智能时代基本的适应力与生存力。同时,这也将错失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的机遇,无法激活教育内生变革动力,从而阻滞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凡是基于一个稳定规则体系的、规律隐藏在可获得的数据中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面对智能时代,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以知识分工、学科分类、分班教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有可能被整体颠覆,教育体系的重构迫在眉睫,这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新诉求。
迈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新形态
迈向智能时代,教育将形成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和人机协同的教学观。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众创共享的知识观的形成。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未来由算法生成的知识将越来越多,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大量的知识将由人机协同方式生产出来,体现出群智性、开放性、碎片化和模糊性特点。知识的类型也将随着知识本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事实性知识的获取将越来越容易,过程性知识的习得将会愈发重要,习得默会知识、隐性知识将成为学习的关键。
智能时代的学习观强调“师—机—生”三者的合作与协同。在智能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同伴、教师互动,以及与智能体的协同建构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人工智能可以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路径的设计以及即时的个性化评估等方面助力教学活动,为学习情境创生更多可能性。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是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所在。
课程观的变化体现在课程内涵、课程形态和课程资源上。课程的内涵从单纯的知识导向转变为多元化教育目标导向,从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转向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技术体验、社会参与、文化觉醒、生命体悟等素养。未来课程的形态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分科课程将逐渐被融合式的、情境驱动的课程所取代。课程资源的供给服务也将日趋精准、适时和个性化,跨国、 跨区域、 跨时空的课程将成为常态,教育包容性和公平性将成为可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价值观第一条指出要“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人的尊严”,这在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中至关重要。
在教学观方面,智能技术的融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理念,思考如何有效利用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目标将从简单的知识获取,转向学生数字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认同与整合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其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将补充、增强和延伸人类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学习情境的建构者、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新举措
1. 着力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胜任力
着力提升师生在智能时代的创造力、适应力和生存力,是应时应势之举。从学生角度而言,要优化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育机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利用智能技术进行学习的效益。从教师角度来说,一是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与应用智能技术,使教师了解技术基本原理,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二是组织个性化教师培训,培养教师角色转变的自觉意识;三是通过教学数据采集、教学诊断分析等举措开展精准教研,助力教师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的成长。
2. 共同探索并实践数字教学法
教学法是实施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智能技术促进全域教学变革,需要多方共同探索并实践数字教学法。具体而言,包含四个维度:
一是技术赋能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关注高阶思维的发展,指向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关注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学习发展及其迁移应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引导他们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工具进行有创造、有思考,能体验的深度学习,利用数字化赋能自主学习与个人发展。
二是绿色鲁棒的数字学习环境。构建安全且符合教育伦理与法规的数字学习环境,强化数字学习环境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加强数据加密、内容过滤等安全措施,保护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隐私安全。
三是循证导向的教学实践。利用学习证据,精准识别并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利用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实现教学的持续创新与改进,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四是人机互信的协同教育。鼓励人类教师与可信的人工智能系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利用精准、适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人机协同工作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3. 合规有序开展人机协同教学
人机协同教学已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必然趋势之一。不论教师是否主动将人工智能融入课程,学生和家庭对ChatGPT等智能工具的接纳和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面向未来,我们亟需深化对人机协同教学内在机理的研究,通过实证方法不断优化其结构与实施流程。同时,还应明确相关技术的准入标准,研究制定人机协同教学实践指南,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与教学的有效融合。
更重要的是,要将成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广泛传播给教师群体,基于教师真实需求系统部署相关教师培训,进一步推广先进的、可迁移的、优质的人机协同教学实践经验,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公众号